查看原文
其他

离婚变成梗,孩子怎么办?


不久前开播的脱口秀大会上
“离婚梗”成了一个常用的包袱

有李诞的自嘲

有思文和程璐离婚的心路历程

甚至连领笑员的开场表演里

也拿离婚说事儿





在舞台上,每一个“离婚梗”都有不错的反响,似乎大家都想在伤口上跳个舞。

但是现实生活中,离婚并不能一笑而过,多数离异家庭充满了离婚带来的困扰,尤其是在如何共同养育孩子的问题上。


01 父母未解决的冲突
会对孩子造成怎样的影响?

Rock提到的恋爱综艺《春日迟迟再出发》中,有一段令人动容的对话:
  • 妈妈:妈妈全世界最爱你
  • 孩子:可是你不爱爸爸了是吗?
  • 妈妈:你生我的气了吗?
  • 孩子:是的。
  • 妈妈:爸爸不靠谱,我和他一起生活很累,很委屈,你希望我一直委屈吗?
  • 孩子:不想。
  • 妈妈:你还生我气吗?
  • 孩子:不生了。
不知道这个孩子是真的不难过了,还是因为妈妈的“解释”让ta无法说不。
可孩子对于父母离婚的理解让人陷入思索。

在父母这里,或许离婚就是因为不爱/不合适了;
但在孩子这里,ta可能会给父母关系的终结加上许多自己的注解:
  • 妈妈是我最爱的人,爸爸也是我最爱的人,他们分开了,我要爱谁?
  • 妈妈很好,爸爸也很好,但他们却没法在一起,会不会是因为我不乖?
  • 如果我不乖,他们是不是有一天也会不爱我?

研究表明:父母婚姻冲突是影响孩子情绪安全的最重要因素,当孩子失去情绪安全,会导致人格、情绪、行为问题与心理异常。

父母发生冲突后,最显著的变化是,亲子系统的互动方式会发生改变,家庭的不稳定性会通过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而影响到孩子。

  • 有的父亲/母亲在离婚后转而对孩子异常关注:一位丈夫出轨后,离婚的妈妈会认为自己的人生很失败,带着强烈的被抛弃感和遗憾,进而就可能会把这种情绪转向对孩子的期待和控制,采取更严厉的管教手段来对待孩子;

  • 父母也可能忙于应对自己的情绪或者生活的转变,忽视孩子的需求:一位成年来访者说他最难以忘怀的是,小时候父母离婚了,有一个晚上父母两个人都没有回家,那一夜他分分秒秒都在煎熬,那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孤独和无助感深深地记在了他心里;

  • 或者父母也可能会陷入对孩子的拉扯:一位即将成年的高中生完全能接受父母不在一起,但她焦虑的是,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方式截然不同,但都认为自己的才是对的,所以她必须要学会在父亲家里一个样,在母亲这边又是另一个样。


身为父母,我们绝对相信自己对孩子的爱胜过一切,但为什么会在冲突中无法将孩子的幸福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呢?



02 共同养育的常见障碍:
执着的情绪

最近几年,明星离婚的消息经常爆上热搜,明星如何处理离婚后对孩子的养育工作也成为大众关心的主题。

有的明星夫妻离婚后反目成仇,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养育:
比如当父亲以某种不太友好的方式离开家之后,想要回来看望孩子,遭到母亲的强烈反对,父亲提着给孩子们的礼物在门外持续敲门,母亲在门内坚持不开门,双方发生激烈的口角,而他们的三个孩子站在边上,眼睁睁目睹这一切。
对孩子来说,当父母结束婚姻的那一刻,完整的父母之爱也就破碎一地了。

Gottman在《幸福的婚姻》这本书里曾经写到,所有不满、并最终离异的夫妻中,会出现一些相同的特征,被称为“启示录四骑士”:批评指责、轻蔑鄙视、防卫辩护、筑墙回避;
而在离婚后,这些冲突的互动模式可能仍然在继续。

《爸爸向左妈妈向右,离婚了如何共同养育孩子》的作者Lauren J.Behrman和Jeffrey Zimmerman看来,经历过冲突离婚的夫妻,常常会有这样一些情绪上的执着:
  • 执着于愤怒:有些前任之间的大部分沟通都是在愤怒的情绪下进行的,这种强烈的消极情绪不仅会主导彼此之间的互动,还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孩子,因为孩子会夹在冲突中,听到父母互相贬低彼此——然而嗔怒就像在掌心点火,在扔给对方之前,首先烧伤的是自己;

  • 执着于过去:对过去耿耿于怀还可能会让一方把对方过去的错误当成对其未来行为的预测,比如跟对方说说:“去年国庆节你都没有答应我带孩子出去玩的要求,那么我现在为什么要答应你的要求呢?”——离婚后的生活要义是向前走,而不是从过去的素材中寻找冲突之火的燃料;

  • 执着于对错:离婚后的夫妻也可能会花费很多精力想要证明对方错了而自己才是对的,双方都在捍卫自己的立场,相互对抗,或许还在为了找到“看看你错得多离谱,我才是更好的家长”而感到兴奋——然而这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 执着于改变对方:前任双方可能还会尝试通过批评对方和给对方讲道理使其有所改变,仿佛你们真的能成功改变对方的观点、行为或者性格一样——但是,对面那个人铁定不会因为你的这些建议而变得更好,在夫妻离婚后尤其如此;

  • 执着于得到尊重:冲突中的双方常会有这样的想法:你应该尊重我,为什么我要尊重你?潜台词是,“如果你能证明你值得我这样做,我才会改变对待你的方式”,也就是说,“我的行为取决于你的行为”。——但是,为什么要把自己行为的控制权交给别人呢?


这种执着还有很多很多,如果你或者身边的人也正在经历离婚或者婚姻冲突,为了孩子和你自己的幸福,建议你静下心来正面和自己对话,思考和觉察你的“情绪包袱在哪里”。



03 实现共同养育
要注意五个要素

有人会说,共同养育谁都知道好,但是和我一起养孩子的那个人可不这样想,那样的关系只存在于电视剧里!
事实上,如果双方都能冷静下来,达成共同养育是一个理想的选项;
但是即使对方不配合、不支持、不尊重,我们也可以从自己出发,去做一些改变。

  • 成为良性沟通的榜样
    我们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对方为ta的行为负责。没有任何人可以强迫你用什么方式回应,换句话说,你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你才是对的,而且当你用恼怒或者攻击的立场,也无法证明你是对的。相反,你可以决定即使在被惹恼的情况下,你的行为仍然处于理智的水平,确保你不会跌到和对方一样的最低水平的沟通中去。

  • 围绕孩子进行交流,而不是对方
    很多成年人都明白,在离婚后的沟通中,最重要的是确保你们共同爱护的孩子其成长不受影响。这些沟通可能是关于孩子的某些信息的共享、需要双方协调的后勤保障、在孩子生活事项上共同做决策、交换关于孩子的意见、以及孩子的成长规划,等等。尽可能努力去围绕事项本身,在这些方面你们是没有冲突的。而不要翻旧账,一旦谈话开始涉及到你们做错了什么,过去发生了什么,或者谁伤害了谁,交流就偏离了轨道,需要及时叫停,回到以孩子为主的沟通上来。

  • 不要让孩子夹在中间
    太多离婚后的父母放弃彼此的沟通,而让孩子扮演父母之间相互沟通的信使,甚至让孩子为一方保守秘密,或者把事情经过告诉孩子让孩子评评理,或者直接/间接地让孩子在父母中间选边站队……这些行为都会把孩子夹在中间,让孩子觉得自己背叛了爸爸/妈妈。归根到底,这是在孩子身上争夺控制权。但孩子不是战场,允许ta拥有爱自己的爸爸和妈妈两个人的权利,可能是孩子最深切的需要。

  • 不要被选择困住
    离婚后的父母经常会在两种选择上争论不休,好像一种就是“对孩子最好的选择”,而另一种就一定有害似的。当然,即使在一个完整的家庭里,父母和孩子要就某项决定达成共识,也有不成功的时候,因为没人知道什么才是最好的。但同时,父母双方的选择可能都是合理的,他们也很少做出对孩子有害的选择来。所以有时候,试试一个选择,不行再换另一个,或者简单地迁就一下对方,会比围绕两个合理选项喋喋不休地争论要好。

  • 承认你的孩子对另一位父母的爱
    每个孩子都是天然爱父母的,无论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同时孩子也应该有爱父母双方的自由。你可以试着去支持孩子对他的爸爸/妈妈的感受的确认,比如允许孩子在你家里放对方的照片、当着孩子的面沟通时尽量放尊重一些、甚至帮孩子给对方准备生日或者节日礼物;你的这些行为不仅是在表达对对方的尊重,更是表达你对孩子的尊重,同时也在为孩子做一个豁达有爱的示范。

离婚对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无异于一场风暴。


好消息是,大多数离异家庭的孩子不需要专门的心理治疗,当父母调整好了状态,孩子通常也能够重建情绪安全。

而孩子最大的渴望莫过于,父母即使无法生活在一起,但可以放下婚姻中的纠缠,完整地拥有父母之爱,“不再是夫妻,但永远是父母”!

参考书目:
劳伦·J.贝尔曼, 杰弗里·齐默尔曼(2022), 爸爸向左妈妈向右,离婚了如何共同养育孩子. 刘芬,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约翰·戈特曼, 娜恩·西尔弗(2014), 幸福的婚姻:男人与女人的长期相处之道. 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爸爸向左,妈妈向右:离婚了,如何共同养育孩子》一书为离婚父母提供了61个练习和48条可活学活用的技巧,以帮助他们学会识别和处理离婚情绪,从而真正从“憎恨对方”的情绪中走出来,走向生命中最特别的关系——爱自己的孩子,以孩子为本,将离婚对孩子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



推荐阅读

“不再是夫妻,但永远是父母” | 孟馥、钟思嘉、刘芬谈离婚后的共同养育

“爸爸妈妈要离婚了,离婚后,你想跟谁?”

文|刘芬 编辑|黄逸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